有一个名叫康德的外国人曾经提出过这样一种观点:人类无法完全客观地描述一件事物。他将这种事物称为“物自体”。
也就是说,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去客观地描述一棵树,我们都不可能真正完整地描绘出这棵树的本质和所有特征。
这个理论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类认知能力的深入思考。
它提醒着我们,即使我们尽力保持客观,也难免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,导致对事物的认识存在局限性。
那么,我们是否真的能够了解事物的真实面貌呢?还是说,我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,尽可能接近真理,但永远无法真正触及到事物的全貌呢?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。
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不可避免的主观性,才使得世界变得如此丰富多彩,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独特的。
而当我们试图理解他人时,也需要意识到他们可能有着与我们不同的视角和体验。
因此,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,尊重并欣赏彼此的差异,共同探索和发现更多关于这个世界的奥秘。
古人云,四肢不勤,五谷不分。
不要说五谷了,现代生活在城市的人,可能连菜长什么样子都分不清。(这里说的不是端上来做好的菜,而是长在地里的菜。)
话题说回来,现在大家的自我学习能力都很强,因为网上不缺学习资料,哪怕是看个网文小说,都能学到不少知识(虽然不一定是真的)。
大多数情况下,我们会发现互联网上的各种视频教程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实用性。
然而与此同时,我们也可能对官方编写的教材感到困惑或不满,认为其语言过于正式、难以理解。
实际上,这背后存在着一个重要原因:官方教材属于通识性教材,它们需要尽可能地保持内容的客观性,并避免强调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。
这种要求旨在确保教材中的知识能够被广泛接受和理解,同时也符合教育的基本理念—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。
与武侠小说或仙侠小说中的情节类似,官方教材所传授的知识可以比作一种基础功法,如全真心法或道经等。这些功法通常没有特别明显的特点,但却非常注重平衡性和公正性。
通过学习这样的基础功法,学习者在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某个领域时,再往上升级可选择性更多,不会有冲突。
学中医也是,中医都有知见障,学院派的缺点是普普通通没什么特点,而家传派的通病是一条路走到黑,越走越窄,最后把路走死了。
沉浸在自己祖传的那点东西里面走不出来,又何谈进步?
这个就有点像某晚年不详红毛东的小说设定一样,里面很多体质,五花八门的,什么圣体神王体人王体天妖体混沌体先天圣体道胎什么的。
在一开始修炼的时候很牛逼,靠着血脉祖荫快人一步,同阶无敌,但是越到后面,反而限制越大,而那些靠着自己走到后面的,则是比之少了很多负担,拥有更广阔的道路。
如同李介宾这样能做到不断学习,兼容并包,万法归宗,祖宗之法不足,我后人补之的,少之又少。
大树理解的东西,与李介宾一样又不一样,李介宾不会觉得自己是错的,而大树则是不想觉得李介宾就是对的。